新闻时政
我会在《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相互信任与协作
- 日期:2016-08-26
- 阅读:585次
- 来源:未知
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卓有成效,会议公告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投资、全球危机应对、金融监管、国际税收合作、绿色投融资、气候资金、反恐融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手段,重申了G20决心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这次会议的成果对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民间投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完善地方财税体系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事关全球经济能否走出低增长状态。
在支持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会议公报用大篇幅阐述了多边开发银行在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作用,呼吁他们共同采取行动,支持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拉动私人投资。会议提议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以加强各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整体协同与合作。并要求世界银行作为联盟秘书处,与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OECD、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以及有兴趣的G20成员一起开展工作,支持联盟的活动。在全球发展对中长期资金需求加大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矛盾下,各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不是相互替代和竞争的关系,而是互为有益补充的合作伙伴关系。
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发展区域项目和跨国道路等,能够推动区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有关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2%和29%。近现代以来,受资源禀赋、产业分工、地缘政治等因素制约,一些沿线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趋于封闭,封闭导致贫困加剧。另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有关专家预测,亚洲地区除中、日、韩三国外,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每年投资需要8200亿美元,但相关国家自身仅能提供约4000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从全球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缺口就更大。
开发性金融在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以开发银行为主体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托政府信用,肩负着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政策和政府发展目标的使命,在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时期的发展上,不仅承担着筹集中长期资金的重要功能,还在发展规划、市场培育、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紧约束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健全,甚至根本不存在,严重阻碍私人投资的进入。开发性金融机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资源调配,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领域。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信用是十分宝贵的信用资本,开发性金融依托主权信用,利用市场机制开展活动,可以主动建立市场、培育社会信用,启动和扩张投资,承担中长期风险,克服市场低迷状态,为投资者建立信心,以较小规模的投资引导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性金融的先行先试还可以推动改善借款方的信用状况和公司治理结构,为市场培育长期现金流,实现市场培育。
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开发性金融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建设,市场之大、项目之多、资金之巨,已不是单独一两个机构可以承担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看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开展有益的尝试。今年5月11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伦敦就首个联合融资项目签署备忘录,并在流程、机制、程序、沟通、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经验共享。今年5月30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同意拓宽合作,对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的项目进行联合融资,并在双方机构均有项目的国家加强合作。今年6月10日,亚洲开发银行批准向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项目提供1亿美元贷款,这也标志着亚洲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次进行联合融资。
事实上,开发性金融机构相互信任与协作的内容可以包括:全球各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理念沟通与经验共享,共同推进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中长期投融资合作,加强政策、信息和规则的沟通协商,共同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加强规划合作,增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积极促进各国的发展战略对接和规划衔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亚洲的互联互通筹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消除亚洲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强产业融资合作,支持符合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信用建设合作,加强对国际合作中的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推动信用评级的国际合作;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在开发性金融的智库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上深化合作,为构建各类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打好基础。
在进行全球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的同时,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成熟经验反过来也可以为国内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已有成熟模式,有助于我国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文)
时间:2016年07月30日 来源:金融时报
在支持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会议公报用大篇幅阐述了多边开发银行在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作用,呼吁他们共同采取行动,支持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拉动私人投资。会议提议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以加强各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整体协同与合作。并要求世界银行作为联盟秘书处,与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OECD、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以及有兴趣的G20成员一起开展工作,支持联盟的活动。在全球发展对中长期资金需求加大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矛盾下,各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不是相互替代和竞争的关系,而是互为有益补充的合作伙伴关系。
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发展区域项目和跨国道路等,能够推动区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有关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2%和29%。近现代以来,受资源禀赋、产业分工、地缘政治等因素制约,一些沿线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趋于封闭,封闭导致贫困加剧。另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有关专家预测,亚洲地区除中、日、韩三国外,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每年投资需要8200亿美元,但相关国家自身仅能提供约4000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从全球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缺口就更大。
开发性金融在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以开发银行为主体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托政府信用,肩负着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政策和政府发展目标的使命,在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时期的发展上,不仅承担着筹集中长期资金的重要功能,还在发展规划、市场培育、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紧约束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健全,甚至根本不存在,严重阻碍私人投资的进入。开发性金融机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资源调配,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领域。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信用是十分宝贵的信用资本,开发性金融依托主权信用,利用市场机制开展活动,可以主动建立市场、培育社会信用,启动和扩张投资,承担中长期风险,克服市场低迷状态,为投资者建立信心,以较小规模的投资引导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性金融的先行先试还可以推动改善借款方的信用状况和公司治理结构,为市场培育长期现金流,实现市场培育。
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开发性金融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建设,市场之大、项目之多、资金之巨,已不是单独一两个机构可以承担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看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开展有益的尝试。今年5月11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伦敦就首个联合融资项目签署备忘录,并在流程、机制、程序、沟通、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经验共享。今年5月30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同意拓宽合作,对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的项目进行联合融资,并在双方机构均有项目的国家加强合作。今年6月10日,亚洲开发银行批准向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项目提供1亿美元贷款,这也标志着亚洲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次进行联合融资。
事实上,开发性金融机构相互信任与协作的内容可以包括:全球各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理念沟通与经验共享,共同推进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中长期投融资合作,加强政策、信息和规则的沟通协商,共同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加强规划合作,增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积极促进各国的发展战略对接和规划衔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亚洲的互联互通筹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消除亚洲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强产业融资合作,支持符合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信用建设合作,加强对国际合作中的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推动信用评级的国际合作;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在开发性金融的智库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上深化合作,为构建各类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打好基础。
在进行全球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的同时,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成熟经验反过来也可以为国内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已有成熟模式,有助于我国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文)
时间:2016年07月30日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