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展开

新闻动态

警惕影子银行回潮 银保监会一个月内三次发声

  • 日期:2020-07-16
  • 阅读:837次


  714日晚间,银保监会通报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突出问题,“经过连续三年多的乱象整治,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已大幅压缩,相关业务逐步回归本源,风险持续收敛,为此次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复杂局面,创造了宝贵的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但监管检查也发现,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新老问题,局部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稍不留意又可能死灰复燃。”而就在上周末,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提及当前面临的突出风险与挑战时也强调了高风险影子银行回潮现象。624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机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同样指出影子银行可能存在的乱象,包括理财、表外、同业业务等重点领域。

  为何影子银行整治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整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治理成效已有所显现,但影子银行的回潮风险仍不能轻视。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去年举办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就提醒,“目前国际上正在出现放松监管、使影子银行回潮的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中国金融的脱实向虚、层层嵌套问题,曾经属于世界上最严重的情形,绝不能任其重演。”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2017年对影子银行展开的清理主要涉及银行理财和信托两块,整体趋势是不错的。两年多来,通过整治市场乱象、拆解影子银行,净减少13.74万亿元高风险资产,也由此缩短了融资链条,降低了融资成本。“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银行理财转型的确受到影响,有所停滞,这一块是当下市场所关注的。”他谈到。

  前期数据也体现出影子银行的反弹。日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影子银行资产两年半以来出现首次增长。今年一季度,广义影子银行资产小幅增长人民币1000亿元左右,升至59.1万亿元,这是两年半以来的首次增长。同时,因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推高了影子银行资产占名义GDP的比重,由2019年底的59.5%升至60.3%

  其中,理财产品和资管产品对接资产是增长主力,合计增长3500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长300亿元。这也是近期市场对资管业务转型存在难点的讨论。

  关注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地产等问题

  此次《通报》是对过去几年在监管检查中发现和查处问题的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主要包括“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执行不到位,过渡期业务整改不到位,新业务违背禁止刚性兑付要求等;业务风险隔离不审慎,理财资金违规承接表内不良资产,理财产品间通过非公允交易调节收益等;同业业务专营及授信管理不到位,同业交易对手选择不审慎,同业投资多层嵌套,隐匿业务风险等;非标投资业务管控不力,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违规投向房地产领域、“两高一剩”限制性领域等;发行的金融产品超出内控水平和管理能力、尽职管理不到位等。同时,还通报了结构性存款、委托贷款、银信业务、银保业务、信保业务及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高风险的影子银行业务有所反弹,存在较为严重的空转套利现象,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存在着一定风险隐患。”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采访中谈到影子银行的风险点,他认为,由于影子银行业务往往在多个市场、多种金融机构之间交叉运行,使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金融风险在不同市场和机构之间的传染性大大增加。其次,部分影子银行业务存在较为严重的期限错配等问题。比如,一些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借助影子银行,通过短期资金为长期项目融资,增加流动性风险。再次,影子银行业务层层嵌套降低了业务透明度,推动了宏观杠杆水平率,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部分资金投向不透明,拉长融资链条,规避监管部门对底层资产的核查,也难以有效控制杠杆率。最后,影子银行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部分资金借助影子银行渠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弱化宏观调控效果,不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目前来看,针对市场的变化和一些风险抬头,监管部门都做了及时相应的安排。”曾刚认为,2019年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曾出现反弹,今年58日,银保监会就制定了《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控制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信托融资规模,严格限制通道类业务。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5.83万亿元,去年第四季度单季规模增加5600亿元;截至2020年一季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6.18万亿元,占比28.97%。彼时,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将坚持“去通道”目标不变,继续压缩信托通道业务,逐步压缩违法违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巩固信托业乱象治理成果,引导信托公司加快业务模式变革。

  与之类似,今年上半年结构性存款规模一度重现快速上升势头,且存在资金空转等问题。对此,多地下发通知并出台整治措施,严查违规行为。在上述《要点》中,银保监会也指出,需关注“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或进行套利”。

  除此之外,关于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前述《要点》还提示需要关注母公司向理财子公司划转理财产品存在产品不合规、程序不规范、利益输送、调节风险指标等问题;理财新产品存在池化运作、投资非标资产出现期限错配、相互调节收益、刚性兑付、投向限制性领域、净值计量不准确、信息披露不到位、违背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或违规销售等问题。

  资管转型压力犹存

  基于银行理财压降速度不如预期,外界对资管新规是否延期讨论颇多。央行近日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坚持资管新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密切跟踪监测资管业务规范整改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相关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资管行业的整改和创新。

  曾刚表示,目前还有20万亿元左右的银行理财和18万亿元左右的资金类信托,存量资产的调整的确存在难度,其中不少部分涉及到非标资产。他认为,资管新规下转型大方向不能变,但节奏的把握很重要。“过去,影子银行在客观上满足了部分特定群体的资金需求,不能把其看作‘洪水猛兽’”,曾刚表示,必须关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对此也谈到,对于资管新规来说,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理财整改安排采取“一行一策”的安排,需要在过渡期内完成问题资产处置、产品全面净值化整改。截至6月末,理财业务净值化比例为六成左右。受疫情影响,综合考虑客观实际情况,为防止中小企业融资链条断裂、避免金融市场动荡,稳妥推动理财子公司“清洁上岗”,均需要对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予以一定考虑。同时,资管新规延期安排也并非简单的期限延长,应该于存量整改相互配合,在涉及理财问题资产处置、产品移行等方面也应予以相应政策指导。必须强调的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应该建立在充分落实存量整改的基础之上,需要避免存量问题拖而不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