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展开

新闻动态

全球货币政策环境收紧态势已露端倪 市场分析人士提醒警惕货币紧缩外溢效应

  • 日期:2021-05-12
  • 阅读:936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全球经济被拖入衰退的深渊。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以及推动经济复苏,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部分央行开启了降息以及超宽松货币政策模式,为全球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行至2021年,新冠疫苗接种在全球范围内逐步铺开,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而美联储等实施了超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央行何时将开始削减购债规模以及加息,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尽管,当前包括印度在内的部分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巴西以及俄罗斯等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已经实施加息。相比之下,在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发达经济体央行总体依然保持着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不过,不同发达经济体央行之间的货币政策态度以及走向已经开始出现分歧。尽管加息仍未到来,但放缓购债速度和削减购债规模已经悄然开启。

  在4月,多家央行密集召开了货币政策会议。而加拿大央行则率先成为目前发达经济体央行中向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方向迈出最大一步的央行。在4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加拿大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0.25%不变,但同时宣布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由每周40亿加元下调至30亿加元,并且加息时间预计提前至2022年底,强于预期的经济复苏促使加拿大央行的政策声明更加“鹰”派。

  同样宣布放缓购债速度的还有英国央行。英国央行在维持基准利率在0.1%不变、维持资产购买总规模在8950亿英镑不变的同时,将单周购债速度从44亿英镑放缓至34亿英镑。不过,英国央行强调,此举并非收紧货币政策。

  而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中,在利率以及购债方面暂时按兵不动的则包括日本央行、欧洲央行以及市场最为关注的美联储。在4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维持利率在-0.1%不变,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在零附近不变,并且重申不限制购买国债数量。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现阶段还没有讨论具体政策退出策略。而在欧洲央行方面,关键利率以及规模为1.85万亿欧元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不变,并且在第二季度,PEPP的购买速度要高于今年的前几个月。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表示,将在6月评估PEPP,有可能增加或减少债券购买量。因此,欧洲央行是否会放缓购债速度依然悬而未决。

  而市场关注度最高的美联储也继续维持了“鸽”派的货币政策态度。在4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维持了当前的利率以及债券购买规模不变,并且也未调整政策的前瞻指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再次强调,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仍是不平衡的,并且通胀的上行仅是暂时的,在劳动力市场依然疲软的情况下,不太可能看到通胀的持续上行,并且现在并不是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的时候。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年率初值为增长6.4%,这是自1984年以来最大的第一季度增幅。然而,与此同时,美国4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加26.6万个,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增加97.8万个,劳动力市场复苏的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为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支撑,也缓解了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预期的焦虑情绪。富国银行认为,美联储将逐渐接近缩债,但可能至少要再过几个月才可能看到美联储重新启用“缩债”的措辞。

  与此同时,多位美联储官员均向市场传递出“鸽”派的态度。明尼阿波利斯联储行长卡什卡利表示,劳动力市场仍处在深渊中,需要大力支持。克利夫兰联储行长梅斯特表示,就业市场需要取得更大的进展,才能达到美联储减少其广泛支持措施的条件。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认为,现在还不是讨论缩减购债规模的时候。而纽约联储行长威廉姆斯则表示,在从疫情中复苏之际,美国经济有望录得数十年来最快增长,但情况仍远未强劲到足以让美联储考虑停止支持。里奇蒙联储行长巴尔金也认为,当前美国经济仍未达到美联储为考虑缩减购债规模设定的门槛。

  尽管发达经济体央行面对经济的复苏还未彻底改变货币政策立场,但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美元流动性的支持。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以及瑞士央行已经共同发布公告称,鉴于美元流动性的持续改善,决定将从202171日起停止进行每周“84天期”的美元流动性互换操作,每周继续进行“7天期”的互换操作,71日前已公布的拍卖事项保持不变。

  相比于发达经济体的缓步前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已然开启加息模式。继今年3月加息后,巴西央行55日再度宣布上调基准利率,从2.75%升至3.5%,以期推动今年通胀重回目标水平。此外,俄罗斯央行也将关键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5%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分析称,本轮货币宽松的退出过程会更加温和、节奏会更加徐缓。但与此前不同,一些风险因素也令货币紧缩的外溢性不容小觑:其一是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是根据其国内经济走势相机抉择的主动行为,考虑到当前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的领先性,其他经济体有可能仍处在“填坑”阶段即遭遇美国货币紧缩逆风,这将对复苏带来额外负面冲击。

  其二是货币收紧(预期)或对金融市场带来调整压力,一方面,疫情防控期间主要央行投放的巨量流动性已经极大地推升了发达经济体金融资产估值水平;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风险资产往往对全球货币紧缩更为敏感,比如,在削减恐慌和美联储加速加息的时期,MSCI新兴市场指数都出现了大幅震荡,甚至多次出现相对MSCI全球单季度落后8%的表现。

  其三是2021年全球经济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和尾部风险,有些甚至不排除演化为“黑天鹅”的可能性(比如大面积的债务违约,疫情再次大范围暴发等),风险一旦共振,将可能重新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