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展开

新闻动态

一天四家公司被终止上市 退市新规加速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 日期:2021-05-27
  • 阅读:846次


525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对*ST鹏起、*ST富控、*ST信威、*ST欧浦四家公司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引发市场一片哗然。

  退市新规自去年12月落地以来已近半年时间,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有14家公司告别A股。其中,财务类强制退市、“1元退市”、主动退市等类型均有现身。常态化、多元化退市新阶段已经到来。

  除被终止上市的企业外,目前市场中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ST)和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即ST)的公司仍在持续增加。退市新规的威慑力和市场认可度得到彰显,“炒小”“炒差”之风有所收敛,ST股价格走势逐渐回归理性。

  专家表示,随着退市新规的落地实施,上市公司群体在新的优胜劣汰格局中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壳公司”再难觅苟延残喘之地,“出口关”不断畅通下,资本市场新陈代谢能力将持续增强。不容忽视的是,上市公司退市“一退了之”绝不是最终目的,完善退市后相关配套制度,保障退市规范性,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才是常态化退市的最终要义。

  四家公司一日内被终止上市

  本周二晚间,上交所对*ST鹏起、*ST富控、*ST信威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其中,*ST鹏起、*ST富控将于62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ST信威根据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预计将于61日前完成摘牌。同日,*ST欧浦也发布公告称,深交所决定该公司股票终止上市,自202162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从退市类型来看,上述四家公司均属于财务类强制退市。具体来看,四家公司或因连续两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因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于2020年被暂停上市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同时触及多种类型终止上市情形,最终难逃退市终局。

  根据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时的衔接安排,对于退市新规生效实施前已经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后续适用旧规决定公司股票是否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并适用原配套业务规则实施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相关程序。由于上述四家公司股票在退市新规发布前均已被暂停上市,退市指标和程序均适用旧规。

  上交所表示,今年是退市新规首个执行年度,上交所将继续坚决承担退市监管主体责任,明确市场各方“应退尽退”的预期,推动形成常态化退市的市场生态。

  退市前均被负面消息缠身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家公司在退市前均有负面消息缠身。

  作为A股市场著名的“故事大王”,*ST信威于2014年借壳上市。2017年起,公司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在公司经营及筹划重组的过程中,公司因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方面存在大量违规行为而受到上交所严肃处理。

  *ST欧浦同样有“案底”在身。20192月,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实控人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同年11月,*ST欧浦发布公告称,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没有重整、和解的可能,公司控股股东被法院宣告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ST鹏起前身为上海胶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同时发行A股及B股股票并上市。2018年以来,公司实控人通过关联借款、虚构交易等方式,占用公司大额资金,同时公司还存在为实控人提供大量违规担保的事实。截至目前,公司资金被实际控制人占用余额为7.47亿元,违规担保余额为15.75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监管层去年重点提及的话题,违规担保事项也是其中重点核查的事项,上市公司应加强自查、自控,谨防出现类似问题,不能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常态化多元化退市特征渐显

  今年以来,沪市已有11家公司退市,其中9家为强制退市,2家为主动退市。强制退市公司中,退市刚泰、退市金钰、*ST成城、*ST宜生四家公司均为“1元退市”,两家主动退市公司分别为*ST航通以及被大连港吸收合并而主动终止上市的营口港。深市方面,除*ST欧浦外,天夏退和长城退分别于今年4月和5月退市,退市原因均为“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

  对于“1元退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面值退市是市场的选择,在触及终止上市条件前,已通过风险警示等给予投资者充分的交易窗口,因此是投资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36*ST公司,69ST公司。“被退市和被实施退市等风险警示的公司增加,将有效打击炒作之风,引导资金回归价值投资,从而实现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田利辉表示,这对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表示,维护市场健康运行和保障价值发现渠道通畅,“有进有出”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只有坚持严格清退不适宜继续在资本市场上存在的主体,才能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进而形成融资主体与投资者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