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会领导出席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
- 日期:2021-09-18
- 阅读:10628次
9月16日,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明社受邀出席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与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大型能源企业和金融集团的百余名国内外专家齐聚清华,围绕“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的论坛主题,共商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郭明社副会长在“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讨论环节表示,“碳中和、碳达峰”是当下的热门词汇,它不仅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最大的民心工程。
现在人们评论哪一个地方好时,很多时候蓝天白云是标配。但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仅仅有蓝天白云是不够的;如果社会不发展进步,同样的蓝天白云也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记得在八十年代,一位外宾访问杭州时曾说过一句话:“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美丽的风景只有在美丽的环境下,才能彰显其价值。但建设与环境往往是一对矛盾体,在我们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发展更常常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金融与“碳中和”也是一对矛盾体——因为资本是逐利的,而很多“碳中和”项目建设周期长、资本回报低、财务盈利性较差。那在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怎样让金融资本逆行、支持“碳中和”呢?
一是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我很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传统的信贷市场抑制创新,而资本市场是激励创新。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资本市场,我们的科技、我们的社会进步,都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所享受的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医疗、交通、通信、家居等等红利,也是不可想象的。
之所以提到这些,是因为要实现“双碳”目标,资金投入量非常大,据央行披露的有关融资的测算数据,总计需要139万亿元;而仅靠传统的信贷市场,“碳中和、碳达峰”项目很难得到资本的青睐。传统信贷市场所必须的担保、抵质押,就是这些项目难以越过的门槛。因此,我们要充分用好资本市场上股票和债券两个这工具,吸纳更多民间资本支持“双碳”产品。
2021年3月份,国开行成功发行国内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200亿元。利率比较低,3.07%左右,市场认购也非常活跃,认购倍数超过了8倍。这一债券是国内市场首单获得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满足国际最新的气候债券3.0标准。募集到的资金将全部用于风电和光伏等减排项目,推动电力系统脱碳,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7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00万吨。而这200亿元绿色债券所对应的项目,若想在传统信贷市场上一次募集到如此大额的资金,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充分发挥使命的力量。使命是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国之所需,业之所向。国家应明确这一导向,让美丽与发展同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是国家战略,不但可以造福中国人民自己,也是造福全人类的重大命题,所以金融绝不能袖手旁观。
首先是从成立机构开始,要有专设机构,有专门思考这一问题的人。不是单靠一个部门——人民银行——在思考,而是政策性、商业性机构,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都在思考、在行动。根据“双碳”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体裁衣设计应然产品,让金融机构都能踊跃支持绿色发展,将其作为一个使命来完成。一旦使命在身,很多志士仁人就可以置荣华富贵于不顾,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使命的力量是巨大的,金融机构一旦有了使命意识,就能不断攻坚克难,就会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破解难题。其次,要健全绿色标准体系,而且这套标准体系是可量化的、可追溯的,是可以由第三方验证的。此外,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营造一种金融机构既能承担社会责任,又兼具可持续性支持“双碳”目标的能力。推动搭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经验交流和创新推广平台,为推动落实“双碳”目标落地凝心聚力,强基固本。
三是要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推动这一成就实现的金融力量,特别是开发性金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开发性金融:开发性金融脱胎于政策性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发展历程,其实是我国金融机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更是这家中长期银行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原理,走的一步极具战略性、挑战性的棋。这步棋走通了、走活了,使国家开发银行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也为完善我国金融生态、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了独特作用。
创造性是开发性金融的显著特征,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创造市场,在信用缺失的地方完善信用。创造芜湖模式,破解城镇化融资难题,开启了中国城镇化浪潮。在助学贷款不良率高升,多家银行撤出助学贷款的困难时期,国开行逆行进入,通过不断探索和制度安排,克服机构少、人员少等难题,成为助学贷款领域主力银行,市场份额高达90%多,而不良贷款率仅有1点多。支持棚户区改造,解决了棚户区百姓吃水难、如厕难、行路难,实现了银行、政府、百姓三赢的局面,是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主力银行。
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看,国开行被市场誉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国开行的债券业务发展,推动了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结算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从支持实体经济看,开发性金融不看企业出身,不仅仅看财务报表,而主要看企业潜力,支持了华为、中兴、比亚迪、奇瑞等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世界级明星企业。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国开行也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内最大的棚改、学生贷款、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截止到2020年底,国开行总资产超过1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1%以内,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等均符合监管要求,开发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可以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其在实践中取得的理念、方法、制度,可以为金融支持“碳中和”提供学习和借鉴。
本次论坛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苏世民书院和中国经济出版社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主持。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等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