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展开

新闻动态

全球央行年会召开在即 “后疫情时代”政策风向成关注焦点

  • 日期:2020-08-25
  • 阅读:1093次


  美国当地时间827日,全球央行年会将再度拉开帷幕。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展望未来十年: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Navigating the Decade Ahead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全球央行年会是由美国堪萨斯城联储主办的经济研讨会议,举办地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杰克逊霍尔,参与者主要是各国的央行行长、财政部长、经济学者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会议将在线上举行。

  由于各国央行重量级人物将发表演讲,该年会素有全球货币政策拐点“晴雨表”之称,对投资者来说更是经济的风向标。今年对于全球央行而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史无前例的宽松措施使得全球央行接近政策极限,全球央行就如何应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挑战、如何退出超宽松政策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联储或将释放重要政策信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年会多次释放出重要的货币政策走向信号。2009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和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利用这一年会表示会联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美联储分别在年会上透露出有关量化宽松的政策信息。在本次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将发表重要讲话,这也是鲍威尔自7月下旬美联储政策会议以来的首次公开露面。

  当地时间本周四上午,鲍威尔将在年会上在线发表题为“货币政策框架评估”的讲话。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努力维持零利率并通过大量购买债券来支撑美国市场和经济,但眼下美国疫情反弹,初请失业金人数超百万人,财政刺激方案却迟迟不能落地。财政政策缺位背景下,货币政策是否会受此影响走向进一步宽松,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鲍威尔的讲话将透露出美联储未来政策行动的风向。

  最新公布的美联储7月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对经济前景预期偏悲观,认为不确定性较大。会议纪要显示,决策者们对于利率前瞻性指引的表述趋于推迟和模糊,美联储进入政策观察期。市场分析人士普遍预计,在本次讲话中,鲍威尔很可能进一步阐明有关长期通胀目标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策略之间关系的变化。由于实际通胀率在经济繁荣时期过低,会大大削弱美联储以低利率对抗经济衰退的能力,因此,自2018年年底以来,美联储决策者一直在研究新框架,他们试图通过评估货币政策框架来寻找新方法,提振长期通胀率回到2%目标水平。鲍威尔本次讲话中透露的细节则会暗示,美联储此轮坚持激进的超宽松刺激政策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

  如何退出超宽松政策成为讨论重点

  除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讲话外,年会还将探讨全球央行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以及长时间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挑战。诚然,全球央行在疫情期间的快速行动可圈可点,但自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已经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如今多数国家货币政策尚未回到正常化轨道,如再度实施超宽松政策,这将为未来的全球经济增长埋下隐患。

  事实上,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对超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其效能正趋边际弱化,且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货币政策空间已经很小。美联储由于之前数次加息,因而降息余地更大些,但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本身已经处在负利率,降息的空间更为狭小。放眼全球,许多国家在过去10年间,已经把利率降至历史最低,且资产购买计划也十分庞大,未来大幅加码货币宽松政策的难度会比较大。与此同时,负利率政策和资产购买计划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此带来的银行利润下滑和债市冲击等问题值得警惕。

  因此,随着疫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受到控制,以及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支持经济的政策发挥作用,多国央行在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已经放缓了进一步宽松的步伐,未来将如何退出超宽松政策,逐渐走向货币政策正常化,也成为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欧洲央行在7月的会议纪要中表示,目前没有必要重新调整政策立场,不会实施进一步宽松政策。欧洲央行还指出当前的预期是充分使用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额度,并且部分欧洲央行委员提出,此购债额度应为上限,而非目标。英国央行也表示,虽然短期内不会收紧货币政策,但也不会跟随其他国家将借贷成本降至零以下。其他发达国家央行如澳大利亚央行、新西兰央行以及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央行也表示,将继续维持目前宽松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降息的打算。

  鉴于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期,且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仍未消散,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财政刺激与货币宽松加以支持,各国央行在近期内料将难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不过,在本次会议上,各国央行或将透露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值得市场关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