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展开

新闻动态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 日期:2021-03-05
  • 阅读:721次


  站在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这场深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一问一答中传递出有力的中国声音,极具“含金量”。

  3月4日晚9时4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随着大会发言人张业遂从屏幕“走入”会场,此次以“云”形式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大家的期待与关注中开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张业遂表示。据介绍,这次大会会期7天,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11日下午闭幕,共安排3次全体会议。大会议程共10项,包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重要内容。

  尽管会期适当缩短,但大会召开的形式不变、要素不减。对于记者而言,今年两会能拿到的“干货”自然也不少——大会期间将以网络视频的方式组织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

  60余分钟的新闻发布会,张业遂逐一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8个问题,涉及“十四五”规划、人大立法工作、脱贫攻坚、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发布会上的一问一答,能让我们看出中外媒体对哪些话题最关注。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迎来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将审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共同行动。

  “今年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并通过‘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执行过程中,人大常委会还将审议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报告,确保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实现。”张业遂表示。

  对于扩大内需与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的疑问,张业遂解释称,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现在跟过去一样重要。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内外需市场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过去的一年,法治中国建设按下“加速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订法律23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件。

  “去年人大工作的特点是任务重、要求高、节奏快。”张业遂坦言。对于过去一年的立法工作,张业遂用了5个重点方向来回答,包括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国家安全立法,为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法治保障,以及加快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立法。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针对外国媒体提出的“中国的扶贫标准是否不同于国际水平”以及是否担心返贫的问题,张业遂回应称,中国现行的扶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指标,有关部门在制定中国扶贫标准的过程中,参考了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贫困标准。总的来看,中国的扶贫标准符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世界银行2015年确定的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也高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绝对贫困线。

  “世界银行在2018年又针对不同国家增设了一些新的贫困标准。据我了解,这些标准是作为研究、比较用的参考性标准,各国主要还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国的贫困标准。从时间上讲,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2015年开始的,要早于世界银行2018年提出的新标准。所以不存在中国刻意选择了一个低脱贫标准这样一个问题。”张业遂补充说道。

  张业遂说,下一步的重点,是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包括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对脱贫地区产业长期培育和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搞好后续帮扶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