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展开

新闻动态

南北“4+8”地区绿色发展论坛---政策解读

  • 日期:2016-10-10
  • 阅读:1038次
  • 来源:未知

10月10日,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和赣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市长协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亚太旅游协会联合协办的南北“4+8”地区绿色发展论坛在赣州召开。来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方4省区和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南方8省区的地方政府、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媒体代表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论坛聚集了政府、企业和金融业资源,探讨和提供了多种绿色发展的思路,力求促进我国南北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形成三个方面的成果,包括促进政府间的协作,建立企业间的绿色产业联盟,助力地方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模式。

 
 
 
 
 

 

会议上,国家住建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指出,我国小城镇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这一时期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体,为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奠定了基础。随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小城镇发展陷入停滞,人口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过度发展造成突出的“城市病”,能源紧张,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如今小城镇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就近转移。小城镇是农业发展规模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统一营销,提升附加值,对农民增收作用十分明显。2014年全国重点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7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近年来,高铁、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激活了许多小城镇的要素禀赋。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特色小镇成为我们这几年工作的一大亮点,文件下发后得到各地的广泛支持。接下来,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将联合组织评审,公布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下一步还将研究特色小镇金融扶持政策,同时我们也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发展特色镇和重点镇,建成一批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特色小镇,使大部分小城镇成为具备基本功能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到2020年,努力实现小城镇承载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居住人口有较大幅度提高,镇容镇貌有较大程度提高。使小城镇建设再迈向一个更大台阶。

 

国家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实现三转变和五注重。三转变是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五个注重是指:一是更加注重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当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的涌现,全国已有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00多万户,合作社一百多万个,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给传统农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重要载体和引领的力量。二是要更加注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成“粮金四统筹,种养家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三是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源头在于农产品,基础在农业,要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一方面推进转向整治,社会共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四是更加注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发挥科技的乘数效应。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五个是更加注重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制度,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划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在适度进口国内紧缺且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国内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的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表示,中国的东中西,城镇化的差异化非常大,从2014年的数据看,东部城镇化率是63%,相当于日本六十年代的水平,但是中部和西部,一个是49.7%,另外一个是46%,整个比东部要晚了五十年。所以我们在讨论小城镇的时候,要看到这种差异性,不同的地区要有不同的政策。为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数量和质量,在2014年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这个规划中重点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市中,提出绿色城市和人文城市的概念,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把新城市城镇化的工作做向深入,在这样的一个新城市化的任务中的重点是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建设特色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搞创新,举个浙江嘉兴毛衫时尚小镇的案例,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第二代的浙江商人,或者企业家的后代们,他们已经留学出国回来,想在当地创业。地方政府看得了这个契机,给他们创造创业的机会,比如提供创业场所,补贴房租,组织交流活动,让先进地区的创业经验传递到这里。第二个特色小镇叫做巧克力甜蜜小镇,就是嘉善县大余镇。凭借距离上海、杭州、苏州和南京都非常近的区位优势,他们成功创造了工业旅游的模式。站在工业旅游走廊里可以看到巧克力生产过程,可以品尝巧克力,很多上海的小朋友来这里玩,尝巧克力口味,培育了特色旅游资源,培养了未来的消费者。最后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三点建议:一是创新是特色小镇的优胜劣汰的基础,不可“一哄而上”,二是专业化产业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可用大型房地产项目来替代。三是多元参与是特色小镇焕发活力的基础,政府不可大包大揽。

 

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镇)发展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杨天举提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他指出中国的新兴城镇化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大城市群 ,一个是中小城市,大城市应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小城市发展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用小城镇带动区域发展。小城镇化建设要以产业为动力,以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四化高度融合。以文脉打动商脉,构建产业基地,研究治理发展。把生命、生产、生态、生活和产业融合集群化,实现融合和体系构建,最后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绿色运营管理是由原来的粗放型变成集约型,由原来外延型变成延型,才能构成今天的绿色发展、绿色运营。新型城镇化主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是未来发展问题,找到未来路径创新点,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创新,就是我们说的顶层设计。第二是投融资主体,构建这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用金融体系构建,信用体系构建,投融资体系的完善研究。第三是功能开发,运用开发性金融思维,三位一体结合,解决建设问题,进而研究制度创新、体制创新问题。产业小镇发展需解决如下问题:第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带动新型城镇化。第二是研究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三是城乡统筹,要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四城市建设是载体,但是涉及到海绵建设、管廊建设等互联互通,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带动起来。

 

    分享到